强巴赤列 当今藏医第一人
来源:健康报 文/本报记者 谭 嘉 严少卫 通讯员 次旦久美 张佩青 刘 杨 刘蓉芳 刘 青 李 晶 李郑生 于丽珊 摄影/本报记者 赵瑞清等被誉为“当今中国藏医医界之冠”的强巴赤列,德高望重、身份尊重,但在拉萨,找这位国家级藏医药专家看病却一点都不难。无论是内地来的民工,还是当地农牧民,只要到位于拉萨市八廓街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门诊部大院,就可以不经任何手续见到强巴赤列,甚至连7元钱的专家挂号费都不用付。
“医生要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病人是医生的儿女,有钱给治,没钱也要治;当官的给治,乞丐也要治。”强巴赤列一生都恪守着恩师、担任过十三世达赖喇嘛首席保健医师的著名藏医钦绕罗布老师的教诲与嘱托。
1929年,强巴赤列出生在一个藏医世家,13岁时进入当时拉萨传授藏医天文历算学的“门孜康”(现在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前身),师从著名藏医钦绕罗布学习藏医药知识,从此与藏医药结下不解之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强巴赤列第一个把解放军引到藏医院。1956 年10月,强巴赤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著名藏医药大师钦绕罗布诸多学生中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和解放军医务人员的交往中,强巴赤列接触和了解了西医知识。此后,强巴赤列产生了将藏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造福西藏人民的想法。
传统藏医治疗不分科,医生主要靠观察判断病人病情,检测手段比较单一。1962年,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的强巴赤列冲破阻力,大力推动分科门诊,引进先进检测手段和仪器。
1980年,强巴赤列向西藏自治区政府递交了一份进一步发展藏医药的建议书,其中包括建立藏药研究所、修建现代化藏药厂、在西藏大学增设藏医系、重视和扶持藏医药事业、扩建自治区藏医院、各地区建立地区级藏医院、吸收和重视使用名老藏医、让有一技之长的名老藏医医师进入国家举办的医院工作、兴办藏医专科学校等十项建议。他倡导并组织创建了藏医学院、自治区藏医院、藏医研究所、天文星算研究所,为藏医事业的发展和藏医学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并实行的藏医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管理相结合的医院管理方式,使自治区藏医院管理独具特色。如今,藏医院已经发展成一所现代化的医院,藏药的科学研究也在强巴赤列的推动下取得显著成果,一系列包括治疗乙肝、高原反应等的特效藏药问世,为千千万万藏区人民带来福音。
强巴赤列说,如果我是一只飞翔在高原上的小鸟,那么我有一对强劲的翅膀。这翅膀一只是共产党和国家重用我,使我学有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只则是恩师钦绕罗布赐给我的知识和教我的做人品格。
藏医药学是藏民族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吸收国内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长处,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世界公认的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强巴赤列以惊人的记忆力,撰写了藏医学教科书《基本学》、《生理学》、《病机学》等13本通俗教材。这套100多万字的教科书已成为人们研究和学习藏医的必读书目。藏学家认为,这是第一次用现代观点系统地描绘和总结藏医真正奥秘的科学著作。
这套著作也让强巴赤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长期研读发黄的木刻书和细如针尖的藏文,导致右眼失明,但强巴赤列从不后悔。近60年来,强巴赤列将渊博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代,他先后培养了600余名藏医学高级人才和技术骨干。
在藏医经典中,最集大成的著作就是成书于1200年前的《四部医典》。强巴赤列常年伏案研读,1998年双目彻底失明。但是,他以超人的毅力,继续编写《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汉、藏英对照本。在助手帮助下,强巴赤列为5000多幅图片一一作了注解。 经过多年努力,强巴赤列完成了共计25万字的《四部医典80幅彩色挂图释难蓝琉璃之光》,被业内人士称为21世纪藏医论著的里程碑。
页:
[1]